陕西农村报讯 (记者 鱼玉军) “春物竞相妒,杏花应最娇。”每逢清明佳节,来到榆林市榆阳区,登上“杏花溪谷”赵家峁远眺,只见东南山区杏花绽放,黄土高原层林尽染。多年来,榆阳大扁杏经过持续优化发展,不仅成为经济生态兼顾的特色产业,而且衍生出多个品牌产业,带动榆阳区走上了产业融合的发展之路。
今年57岁的王成平,是榆阳区古塔镇石井村的会计,他也是榆阳区大扁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。
“1998年,政府开始推广栽种大扁杏,不仅免费给树苗,还补粮补钱。”3月21日,在一片树枝泛红的杏树林里,王成平介绍道,“大扁杏树耐旱、管护简单省力。杏果成熟后卖杏核,一亩收入七八百元。”
榆阳区林业站站长王怀彪介绍,榆阳区大扁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。1995年至1997年,榆阳区开始示范栽种大扁杏。1998年,国家启动了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。榆阳区乘机大面积推广大扁杏,分别建成南北总长百公里的示范带,古塔、鱼河峁等5个万亩乡镇,卧云山、白家沟等8个丰产园,朱庄、付家畔等20个样板村,白旺烨、马满银等100个科技示范户。
2012年后,榆阳区启动了特色林果基地建设,引进了耐低温的新品种大扁杏和鲜食杏,并提升了种植标准,加强了管护引导,经济和生态效益逐步提升。截至2018年底,榆阳区累计栽种大扁杏15万亩,挂果面积约10万亩,在丰产年份可产杏核230万公斤,产值超2000万元。
“榆阳大扁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,慢慢的变成了规模大、品质优、可增收、保水土、叫得响的特色农业品牌,这也为后续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”榆阳区林业局局长高来伟说。
榆阳大扁杏的规模化种植,催生了大扁杏加工业的发展。2010年成立的榆林好婆姨农业科技公司,是陕西省林业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是榆阳大扁杏产业的引领者。
榆林好婆姨农业科学技术公司负责人胡艳珍介绍,公司从事大扁杏的科研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相关业务,生产沙地杏仁、蛋白杏仁粉、红枣杏仁粉等系列新产品。企业具有的“好婆姨”商标以及其产品先后被省有关部门评为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。
“我们有自种的大扁杏基地1000亩,和农户合作的基地3万亩。公司的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城市,供不应求。”胡艳珍说,“今年公司将搬迁到新厂房,引入更先进的生产线。”
胡艳珍的丈夫韩辉是公司产品和生产设备的研发负责人,公司产品的研发艰难曲折。
“有一次打磨了一桶超细的杏仁粉,第二天变成了一桶油糊,真让人心疼。”说起研发经历,韩辉至今记忆犹新。
韩辉认为,生产的基本工艺直接影响着杏仁粉的品质,市场上小磨粉机生产的杏仁粉颗粒大,塔式磨粉机容易破坏杏仁营养。他经过两年多的试验,研发出冷凝式磨粉机,不仅解决了杏仁在高速运转机器内的油腻问题,还保持了杏仁的营养和口味。
“我们的杏仁粉营养丰富,口感细腻,味道鲜美,在市场上独具特色。” 韩辉自信地说,“今后,公司还要开发杏仁油、饮料、功能型杏仁粉等系列新产品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。”
春季杏花飘香,秋季红叶传情,大扁杏产业的崛起,让榆阳区东南部山区变得风光旖旎、景色迷人。面对15万亩色彩斑斓的杏林,榆阳区领导没有止步,努力挖掘蕴藏的商机和潜力。
从2011年首届“秋染南山,红叶传情”杏树红叶文化节开始,榆阳区不断丰富杏树文化活动内容,从“春赏花、秋观叶”到“夏品果、冬踏雪”,再由“节”“周”“月”升级为月月有活动的旅游年。榆阳区围绕杏树文化主题,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。
经过八年的孕育,榆阳区不仅将杏树文化打造成一张生态旅游名片,而且在这一活动的引领推动下,培育出“大美榆阳”文化旅游品牌,每年举办“三花一叶节”等40多个大项目、100多个小项目的文化旅游活动。与文化旅游活动相伴而生的是,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:大漠风情白舍牛滩、“乐沙戏水”红石桥、美丽农居黄崖窑、“杏花溪谷”赵家峁……
榆阳区文旅广电局干部郭富强介绍,截至2018年底,榆阳区已建成1个4A级、6个3A级、1个2A级共8个A级景区,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、省级美丽乡村2个、市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。2014年,“榆阳杏花景观”被原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。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产业的繁荣,2018年,榆阳区累计接待游客81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.6亿元。
二十多年来,榆阳大扁杏产业由最初单纯的林果产业和生态效益,衍生出杏树文化系列活动,直至带动榆阳区乡村旅游、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,成为农业品牌带动、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。
“栽下去的是苗木,长出来的是生态,积淀的是文化,惠及的是百姓。”对榆阳大扁杏产业的发展成果,榆林市政协副主席、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如此评价。
陕西农村报讯 (记者 鱼玉军) 榆阳大扁杏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,已步入了规模化、品牌化、多业态、强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。那么当地政府在大扁杏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?3月27日,记者专访了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局局长高来伟。
高来伟:榆阳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结合部,总面积为7053平方公里,有户籍人口58万。针对北部风沙草滩区,榆阳区主要栽植樟子松、沙棘等植物,用于防风固沙。而对于南部山区,榆阳区希望发展经济林,力求在保持水土的同时,帮助农民较快的增收。所以从1995年开始,榆阳区在试种的林果作物中,选择了耐旱、宜活、省力的“龙王帽”“白玉扁”大扁杏,进行示范种植。
高来伟:在1998年之前,榆阳区从树苗供应和技术服务上进行支持。1998年之后,国家开始了第一轮退耕还林,榆阳区采取提供树苗、补助管护费、退耕补钱粮等方式扶持,并对杏核实施保护价收购,大扁杏进入了快速推广期。2012年以后,榆阳区启动了杏产业基地建设,并针对原有大扁杏容易遭受春季晚霜冻害的情况,引入了“围选一号”“优一号”等抗寒、出仁率高的新品种,建起了采穗圃,嫁接了原有山杏,配套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,提供生产物资,帮助农户购买大扁杏灾害保险,出台了五项管护措施补助管护费。
高来伟:从1998年以来,包括两轮退耕还林资金,以及地方政府的发放的各种补助,榆阳区在种植大扁杏过程中,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.16亿元,这还不包括农田建设配套资金。
高来伟:从2008年开始,榆林市、区有关部门开展了大扁杏春季晚霜冻害防治研究,并引进了新品种,使杏花的抗寒温度由零下2.7摄氏度降到了零下5.7摄氏度。尽管如此,但倒春寒的极端天气仍会出现。去年杏花开放时间,榆阳区出现了零下7.8摄氏度的倒春寒天气,导致大扁杏绝收。另外,农村年轻劳力普遍较少,大扁杏管护水平低,有的大扁杏处于自然生长状态,这些都降低了大扁杏的产量和抗寒能力。还有大扁杏的果肉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,造成浪费。
今后,防治晚霜冻害仍是林业部门着重考虑的问题。针对管护水平底,榆阳区鱼河峁镇已经建立了8个村办林场,由村集体统一管护。我们还在推动成立村级林木管护站,也鼓励大扁杏经营权流转,尽可能的集中管护。在大扁杏深加工方面,我们也会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投入,推动大扁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。此外,还要持续打造榆阳大扁杏的品牌,开展原产地认证、公共商标注册等工作,改造核心区大扁杏,加快推进榆阳区现代特色林业提质增效、转型升级。
榆林市榆阳区大扁杏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,目前栽种面积已达15万亩。大扁杏产业的发展,又衍生出多个品牌产业,产生多种效益。这既缘于多年来政府部门和农户对这一产业的坚守,持之以恒地推动,也得益于政府部门根据发展状况,不断变革,努力突破,大胆创新,深挖潜力。
正是因为榆阳区坚持不懈的扶持推动,榆阳大扁杏才成为叫得响的农业品牌。15万亩的规模、20多年的积淀、长期的扶持,这些都在坚守中实现。榆阳大扁杏产业的发展证明,榆阳区经过科学决策、认准要干的事业,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,干部群众一条心,遇上问题想法解决不回避。因此,榆阳大扁杏才能在陕北种植区独树一帜。
而“好婆姨”杏仁系列新产品,也是经过了近10年的坚守、投入、创新,品牌影响才日益扩大,产品的质量才不断的提高,因此成为榆阳区杏产业融合发展的又一面旗帜。
从2011年开始的杏树文化,已持续了九个年头。榆阳区经过坚持不懈的培育,在坚守中逐年创新,不断丰富内容,使榆阳杏树文化活动以及衍生出来的“大美榆阳”系列活动,成为榆阳区响亮的文化旅游品牌。
榆阳区在推动杏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遇上问题,有关部门积极调整思路,努力寻求变革。对于霜冻灾害,榆阳区会同榆林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,引进培育新品种;对管护不力问题,尝试建立村办林场、村级管护站,出台管护奖励措施,鼓励林权流转;及时启动基地建设,提高种植标准。这些适时变革和创新,为榆阳杏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。
当前,春季晚霜冻害是榆阳大扁杏产业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难题。榆阳区各级干部群众应携手应对,勇于决断,哪怕舍弃短期利益,也要使杏产业走上健康、持续、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,使杏农增收更稳定,使产业融合更持久,使特色优势更明显!